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種子產業也開始步入新的階段,全面實施種子工程,推動種子產業化,是“九五”期間種子工作的中心任務。蔬菜生產在我國農業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995年全國蔬菜總產值已達1800億元,占種植業總產值的26%,僅次于糧食作物。隨著“菜籃子工程”的實施,蔬菜播種面積的不斷擴大,蔬菜種子業在“種子工程”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以下對2017年蔬菜種子行業概況及現狀分析。
種子是一種特殊的商品,處于蔬菜生產鏈上游,優良品種對提高蔬菜產量和改善品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種子行業掌掘著蔬菜市場競爭的主動權,世界各國都把加強蔬菜種子科技研究、推動種子產業發展作為政府促民生、謀發展的重要舉措。把握蔬菜種子產業現狀,了解其存在的問題,對于完善種子產業鏈,提升種企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2009年我國蔬菜種子市場規模約為62.5億元,到2015年約為127.2億元。近幾年我國蔬菜種子行業銷售市場規模情況如下圖所示:
2009-2015年我國蔬菜種子行業市場規模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農業生產國,也是最大的種子需求國之一,每年種子總用量約在125億公斤左右,其中商品化種子約50億公斤,市場總規模超過500億元,約占世界種子市場總規模的20%。中國種子市場化時間不長,2000年《種子法》頒布實施以來發展較快,種子企業規模和行業市場規模都得到快速發展,但也存在行業集中度低、育種研發能力弱、商品化比例低、法規制度不完善等諸多問題。
2017-2022年中國蔬菜種子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表明,種子企業數量眾多,但競爭力不強,行業集仍然中度低。行業內擁有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的公司最多時有8700多家,目前有所減少但仍有超過6000家,但最大的公司市場份額不到5%,行業前十名集中度CR10不到20%,行業過于分散,集中度低。大多數公司經營規模小,沒有市場競爭力,擁有育繁推一體化實力的公司不到100家,絕大多數公司沒有品種權,只是“代繁”或者“經銷”公司。
行業內公司過多會導致市場混亂,抗風險能力弱,因此國家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2011年頒布的新版《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就大幅提高了資本、人才方面的準入門檻,新政策也支持和鼓勵種子企業兼并重組,未來種子行業的經營將逐漸趨向于規模化、集中化。
企業育種研發能力不足,缺乏長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國的育種研發都是由國家出資、科研單位育種,種子公司只負責銷售,因此雖然市場化已有十多年的時間,公司仍然缺乏自主研發的積極性,研發投入不足,大部分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都在5%以下,遠低于國外10%的先進水平。而科研單位主導的育種存在著研究與市場需求脫節、缺乏分工合作、研發成果產業產業轉化率低等問題。
目前大部分公司的經營模式都是購買“品種經營權”,真正有育種研發能力的極少。比如目前市場上占有率最高的玉米種子品種如鄭單958、先玉335、浚單20等,都不是參與品種推廣的公司自己育成的品種。而即使有研發能力的公司,也由于種質資源、育種方法、育種人才等各方面的限制,育種水平不高,周期長,效率低。良種商品化率低,定價機制不合理。目前中國良種商品化率還不到50%,其中雜交玉米、雜交水稻(主要是秈稻)、棉花、油菜等品種較高,而常規水稻(主要是粳稻)、麥、大豆、蔬菜等商品化率比較低,一方面是農民的種植習慣和思維轉變較慢,很多人還愿意自留種。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加工、包衣、包裝等方面比較差,大量粗制濫造的種子在市場上流通,不利于農戶合理地選擇購買和使用種子。此外,種子價格整體偏低,也是由于大量低價低質的種子存在和套牌、倒賣種子的行為泛濫,導致高質量的種子賣不上高價格,嚴重削弱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研發積極性。目前國內玉米、水稻等雜交種子的種糧比大概在1:8-15左右,而小麥等非雜交種子則更低,遠低于美國1:20-30的比例,種子費用在種植總成本中的比例僅有6%,與種子對農作物增產高達40%的貢獻率嚴重不匹配。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k/sczzxy/27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