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國生物材料市場規模達到5620億元,年平均增長率已超過20%,封堵器、生物型硬膜補片、骨創傷修復器械等生物材料已經實現了進口替代,一些產品基礎研究也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以下是生物材料行業產業布局分析。
我國生物材料行業前景廣闊,從事的企業超過2000家,但由于技術缺乏,生產的產品多集中于中低端耗材,產值超過1億元的企業僅有30家左右。生物材料行業分析,面對大而不強的局面,未來應當建成新一代生物材料產業體系,引領行業技術進步,不斷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據生物材料行業產業布局分析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生物材料市場規模約670億元,發展到2016年增長至1730億元左右,增長了158.21%;近幾年增速呈加快趨勢,目前年增長已達20%左右,保守估計至2019年,我國生物材料市場規模可達6000億元左右。“十三五”期間,我國生物材料產業仍將進一步集聚于東部沿區科研院所和創新能力較強的北京、上海等省份,以及少數中西部的中心城市,區域發展不平衡有進一步強化的趨勢。
北京市擁有眾多高質量的科技研發中心以及豐富的生物材料人才資源,現已承載全國生物材料的技術研發、信息和技術服務等工作。但目前,在生物材料的市場化、產業化、投融資環境等方面都和上海存在較大的差距。此外,北京市生物材料研發成果呈現出明顯外溢態勢。
上海市的生物材料產業基礎以及技術水平位居全國前幾名,跨國生物材料企業與國際金融機構繁多,也是生物材料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研究開發、營銷、制造和投資的匯集中心,未來較長時期內仍將是引領中國生物材料產業發展的中心。
目前,我國生物材料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普遍存在產業配套能力較弱,產業鏈條未形成,支撐技術、生產裝備較落后,基礎設施差等一系列問題。江蘇和山東以其雄厚的制藥基礎和大型龍頭企業積聚的優勢,在“十三五”期間,將成為中國生物材料制造的重要基地。
江蘇省生物醫藥骨干企業實力較強,已有17家企業進入全國制藥工業百強行列,將形成以泰州“中國醫藥城”為中心,南京、蘇州、連云港等地差異化發展、特色鮮明的產業發展格局。生物材料行業產業布局分析指出,山東省則依托魯南制藥、齊魯制藥、新華制藥、東阿阿膠、福瑞達等一批全國知名的醫藥大型企業,以基因工程藥物、發酵工程藥物、生化藥物、新型診斷試劑和海洋藥物五大領域為重點,打造產業鏈完善的生物醫藥制造、流通鏈條。
《“十三五”生物產業發展規劃》則提出,加速新材料技術應用,針對心臟科、骨科、眼科、耳鼻喉科等臨床治療需求,繼續加快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可降解血管支架、人工瓣膜、骨及周圍神經等修復材料、人工關節、人工角膜、人工晶體、人工耳蝸等植(介)入醫療器械新產品的創新和產業化。針對器官修復等新技術的發展需要,推動生物技術與材料技術的融合,加速仿生醫學、再生醫學和組織工程技術的發展,推進增材制造(3D打印)技術在植(介)入新產品中應用。
我國生物材料產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總體上居發展中國家領先水平,但落后于發達國家,少部分領域居世界先進水平。預計生物結構和生物功能,充分調動人體自我康復的能力,實現被損壞的組織或器官的永久康復,將成為未來我國生物材料行業的發展方向。以上便是生物材料行業產業布局分析所有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