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特大型國際城市,上海擁有2400多萬人口;作為消費水平較高的沿海城市,上海人在食肉和食魚之間,更多的選擇了魚;作為南北中間地帶的城市,上海又是一個水產品的重要集散地。根據上海水產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上海水產品年交易量140萬噸,其中,上海本地年消費水產品84萬噸,人均年消費水產品70斤,在全國處于較高水平。
上海水產市場的現狀
作為全國最大的水產品消費城市,上海的水產品流通一直很活躍,歷史很悠久,是中國設施最完善、交易量最大的水產市場。解放后到改革開放,期間幾十年,水產品實行統購統銷,水產批發市場銷聲匿跡。1979年,上海的水產品購銷政策開始逐步放開,1985年,上海對水產品的生產流通全面開放,水產品流通便迅速發展。上海水產市場,改革開放以來,走過了自發形成到規范發展、小貨棧到大市場、國營集體個體并舉到股份制為主集體為輔的道路,特別是由眾多如“過江之鯽”的小貨棧過渡到現在的10家左右的較大規模的水產市場,其間經過了很多變化,而每次變化的原因主要就是由上海城市建設改造,而變化的結果是更多小型水產市場的消失。
據水產行業布局調查報告調查顯示,作為特大型國際城市,上海擁有2400多萬人口;作為消費水平較高的沿海城市,上海人在食肉和食魚之間,更多的選擇了魚;作為南北中間地帶的城市,上海又是一個水產品的重要集散地。根據上海水產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上海水產品年交易量140萬噸,其中,上海本地年消費水產品84萬噸,人均年消費水產品70斤,在全國處于較高水平。
上海水產品消費量多、集散量多,但上海的水產批發市場也多。水產市場,太多,會導致無序低端的惡性競爭以及上海稀缺的土地資源的浪費和投資的浪費。目前,上海在經營的水產市場,一共有9家,其中,專業水產市場有7家,綜合農產品批發市場中水產批發有一定規模的有2家。有消息稱,上海新建成的2家水產市場,年內將投入運行,這樣,上海的水產市場總數將達到11家,那么,上海究竟需要多少水產市場呢?筆者長期在水產市場第一線工作,對水產品流通,特別是水產批發市場,有一定的研究,發表了20多篇專業論文,對于上海水產市場的現狀有一定了解,可以談一些個人的看法和想法。
從地理位置分布看,上海水產市場中心城區密度最高,有5家:楊浦區的東方國際水產中心,普陀區的銅川市場、百川市場、利民市場,閘北區的滬太市場;浦東新區2家:恒大市場和上農批;寶山區1家,江陽市場;松江區1家,浦南市場。
從經營特點看,上海水產市場各有特色。東方國際水產中心是綜合性水產專業市場,水產品類型齊全,其中,凍品、貝類、冰鮮有優勢;銅川市場和百川市場也是綜合性水產專業市場,水產品類型齊全,其中,活鮮、干貨有優勢;利民市場規模較小,以二手凍品為主;上農批則是農產品市場,其冰鮮有一定優勢;滬太市場主要經營“四大家魚”等八九個淡水活鮮品種,所經營的品種有優勢;恒大市場和江陽市場也是綜合性水產專業市場,水產品類基本齊全,但屬于二級水產批發市場;浦南市場以農產品批發為主,所經營水產品也基本屬于二級批發。
另外,上海已基本建成,計劃在年內投入運行的水產市場有2家:浦東新區的新鯊凌,崇明縣的橫沙漁港。
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認為上海的水產市場明顯偏多。上海需要多少水產市場呢?2006 年,上海市商務委委托上海海洋大學做了個規劃,該規劃認為上海水產市場合理的數量是4個,并在地域分布的合理性方面做出了具體設想。2013年8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上海市食用農產品批發和零售市場發展規劃(2013年——2020年)》,其中對專業水產市場,明確規定:上海只建設東方國際水產中心和江陽水產市場兩個專業水產品批發市場。也就是說,不管是水產流通專家還是上海市政府,都認為上海水產市場的數量,在2-4家是合理的,現在的9家乃至可能達到的11家,顯然是不合理的,是過多了。
水產市場過多產生的問題
2008年,三鹿奶粉出了個震驚全國的三聚氰胺事件,記者認為在經濟利益驅動下水產市場遍地開花,導致水產市場間惡性競爭,水產市場對水產品安全工作,主觀上動力不足,客觀上能力不足,以致水產品安全頻頻亮起紅燈。
除此之外,水產市場數量過多,從宏觀的角度說,造成了不可再生的土地資源的浪費,這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尤其不應該。同時,水產市場數量過多,一些市場無法實現預期收益,造成了社會投資的浪費。以上海七家專業水產市場為例,在2000年前投入運行的銅川、百川、恒大、滬太市場,由于土地均屬農村集體資產未計投資成本或投資成本很小,同時,市場硬件設施較為簡陋,總體建設成本較低,故盈利能力較強,而在2007年及其之后開始運行的東方國際水產中心、江陽市場、利民市場,或投資較大或未能成市或二者兼而有之,均沒有給投資方帶來預期盈利。
水產市場數量過多,從微觀層面說,必然會造成無序競爭,為爭取客戶和降低管理成本,如嚴禁使用孔雀石綠、甲醛、雙氧水、氯霉素、黃粉、紅粉等違禁品和實施水產品溯源方面,往往行動不力。除食品安全問題外,消防安全更是個大問題。2014年第7 期《新安全東方消防》發表了我的《水產市場源頭防火》一文,主要就是談水產市場普遍存在的辦公做生意、住宿、倉庫合而為一的“三合一”導致的嚴重消防隱患和一定的治安隱患。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水產市場過多導致市場間過度競爭造成的,后果很嚴重。
上海水產市場的合理布局
確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不能亂作為,但也不能不作為,這考驗政府城市管理的水平。小編以為上海市政府2013年8月出臺的《上海市食用農產品批發和零售市場發展規劃(2013年——2020年)》,很必要很及時,關鍵就是抓落實。如何落實?就是一方面為新建水產市場設立公開透明的門檻,比如明確新建水產市場選址上的要求(與已有水產市場的距離、周邊交通條件等)、建設規范和標準(消防、衛生、環保、交通等)、配套設施(倉儲、加工、住宿、餐飲等)的要求等,提高新建市場的準入門檻,為規范水產市場的經營管理、減少市場惡性競爭創造條件,另一方面,結合城市建設改造,將不符合標準的已有水產市場堅決取締,用這種“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經過若干年努力,上海水產市場數量多、規模小、環境臟亂差臭的現狀必將有大的改觀。
上海究竟需要多少水產市場才比較合理?我認為是1-2個。上海市人民政府2013年出臺的《上海市食用農產品批發和零售市場發展規劃(2013年——2020年)》,明確規定上海只建設兩個專業水產品批發市場,我以為是合理的。
1979年,上海的水產品購銷政策開始逐步放開,到1985年,上海對水產品的生產流通全面開放,期間從1979年國營水產企業設立具有水產批發市場雛形的6個水產品貿易貨棧開始,集體、個體戶也相繼在黃浦江沿岸自發開設水產品貿易貨棧,到 1996年,這些分布在楊浦、南市、虹口、寶山、浦東、奉賢的貿易貨棧,達到74家,其中,從十六鋪到南浦大橋的狹長地帶上,竟開設了14家水產市場。也就是說由多而小向少而大的變化,是上海水產市場發展的趨勢。
目前,水產品流通渠道流通方式多元化,特別是物流業和電子商務的相互激蕩,刺激了生鮮電商的快速發展,加上產銷直掛等以減少流通環節、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為目的的水產品流通變革向廣度和深度展開,這也是現代水產品流通發展的方向,也就是說電子商務和產銷直掛等新興流通方式流通渠道逐漸蠶食水產市場流通比重,因此,水產市場發展前景在于綜合化(僅有少數水產類型甚至數個品種的水產市場將很難生存)、規模化(小規模的幾十家上百家檔口的水產市場將很難生存)、服務化(水產市場將以增值服務取勝)、多元化(僅靠租金和停車費支撐的水產市場將很難生存),而發達的第三方物流,將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產市場的輻射范圍,因此,上海水產市場由多而小向少而大的變化發展這個趨勢還將延續。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k/shuichan/15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