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絮團技術的提出
在水產養殖產業大背景下,在水產養殖產業面臨眾多限制和瓶頸時,以色列養殖專家Avnimelec在1999年系統提出,并于2005年在印度尼西亞試驗成功,它是指通過操控水體營養結構,向水體中添加有機碳物質,調節水體中的C/N比,促進水體中異養細菌的繁殖,利用微生物同化無機氮,將水體中的氨氮等養殖代謝產物轉化成細菌自身成分,并且通過細菌絮凝成顆粒物質被養殖動物所攝食,起到維持水環境穩定、減少換水量、提升動物免疫力、提高養殖成活率、增加產量和降低飼料系數等作用的一項技術,它被認為是解決水產養殖產業發展所面臨的環境制約和飼料成本的有效替代技術。據水產行業技術調查報告調查顯示,由于此技術創新性和突破性,國內 2009年開始黃海所的黃倢研究員和李卓佳研究員開始將其應用于對蝦養殖中,珠江所的謝俊研究員更是將其應用于淡水魚養殖和混養生態養殖中,隨后海大、正大(卜蜂)、通威也分別將此技術應用于蝦苗標粗、親蝦養殖、成蝦養殖和羅非魚養殖等實際生產中。
生物絮團技術的功能
1、 除氮凈水。通過調整碳氮比(C/N>10),異養微生物以水體中的有機碳為能源可將水體中的亞硝氮,氨氮等氮素轉化為自身蛋白質,從而起到降低水體氨氮、亞硝酸鹽,調控水質,降低養殖系統換水量甚至顯現零換水的作用。其除氮作用效果高于藻類,更是硝化細菌5-6倍,并且其作用效果不受濁度、光照等天氣因素的影響。Azim(2008)和Hari(2006)在零換水系統的羅非魚和對蝦養殖中應用生物絮團技術都起到70%以上的除氮。
2、 提供餌料。生物絮團形成后可被養殖動物采食,轉化為自身蛋白質,提高飼料蛋白利用率,實現營養物質的循環再利用,Kochba(2009)和 Burford等(2009)都通過15N標記法證實了羅非魚和凡納濱對蝦可攝食水體中的生物絮團。Avnimelech利用生物絮團技術在 Pacific Aqua養殖場進行羅非魚養殖,認為羅非魚40%的體重增長來自于生物絮團。Kuhn等(2009)利用羅非魚的養殖廢水和紅糖培養出生物絮團,并制成飼料投喂凡納濱對蝦,其較對照組餌料系數降低了0.3-0.4。
3、 免疫抗病。生物絮團中的益生菌(芽孢桿菌、乳酸菌、丁酸梭菌等)進入對蝦腸道后通過代謝物或表面抗原刺激對蝦免疫體系,與有害菌競爭營養和附著位點,保護對蝦免受病原菌侵染,進而增強對蝦非特異性免疫力。另外異養菌所產生的多聚-β-羥基丁酸、3-羥基丁酸等物質,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在養殖動物消化道和養殖水體均可發揮作用。還有,弧菌事宜生長的碳氮比大都在 4-5左右,生物絮團技術中高碳氮比(C/N>10)的調控有效抑制了池塘弧菌的繁殖。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k/shuichan/15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