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糖是中國四大重要農產品之一,食糖產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性產業。中國食糖生產主要分布在廣西、云南、廣東、海南、新疆等地區,糖業發展已成為地方財政收入和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關系到4000萬糖農的生計,對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邊疆地區的穩定意義重大。近些年我國食糖生產不斷向優勢產區集中,食糖產量90%來自原料甘蔗,甜菜不到10%.目前中國是位居巴西、印度、歐盟之后的世界第四大食糖生產國,同時也是位居印度、歐盟之后的第三大食糖消費國。
一、食糖生產徘徊,產需缺口不斷擴大
中國食糖生產總體呈波動中上升趨勢。2000年以前,食糖生產基本上能夠滿足國內消費,供求缺口較小。但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快,食糖需求增長超過產量增長,產需缺口不斷擴大。中國雖然是世界第三大食糖消費大國,但人均食糖消費量低,目前人均年消費量基本穩定在11公斤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的24公斤低一半以上。東亞國家中,日本和韓國年人均的食糖消費則分別為29公斤和36公斤。而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則顯示出了更高的需求,澳大利亞年人均食糖消費47公斤,美國則高達68公斤。未來,隨著中國人口的增長和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城鎮化進程的加速,以及食品、飲料工業快速發展,食糖消費仍將持續快速增長勢頭。據國際糖業組織ISO預測,按照年均增速2.02%計算,2020年全球食糖消費量為2.01億噸,中國食糖消費預計達到2210萬噸,將超越歐盟(1970萬噸),成為繼印度(3270萬噸)之后全球第二大消費國。
進入21世紀以來,與快速增長的國內需求相對應,是食糖生產的波動和徘徊。中國食糖生產5~6年為一個增減周期,繼2007/08 榨季國內食糖產量達歷史最高1483萬噸之后,食糖生產連續下滑,近三年產需缺口都在200~300萬噸之間。剛剛結束的2011/2012榨季進入增產周期,國內食糖產量小幅上升為1152萬噸,產需缺口200萬噸。預計2012/2013榨季食糖增產至1330萬噸,產需缺口縮小。但從長期來看,中國食糖產量的增長受制于耕地面積和多發不利氣候影響,產需缺口仍將呈不斷擴大態勢。中國《制糖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2015年食糖年產量計劃達到 1600萬噸左右,目前來看實現這一目標困難重重。
預計2020年中國食糖產需缺口可能達到500萬噸左右,食糖進口量將不斷增加,占全球貿易總量10%左右,貿易依存度上升到1/3.
二、食糖進口激增,貿易依存度快速上升
21世紀以來中國食糖進口量基本保持在100-200萬噸之間,2000-2010年平均年進口量為115萬噸,進口依存度(進口量占國內消費量的比重)基本保持在10%以下。但近兩年來,由于國際食糖到岸價大幅低于我國食糖主產區批發價格,食糖進口又進入了新一輪的擴張階段。據海關數據顯示,2010/2011榨季中國食糖進口量增長到206萬噸,占全球食糖貿易量(5040萬噸)的4.1%,進口依存度分別上升到 15.6%;2011/2012榨季食糖進口比上年翻了一番,增長到426萬噸,一躍成為全球第一大食糖進口國,占全球食糖貿易量(5027萬噸)的比重上升到8.5%,進口依存度上升到31.2%,食糖自給率呈快速下滑態勢。進口糖已經擠占了較大的國內食糖消費份額,導致中國食糖庫存高企,對食糖產業造成威脅,給糖農和制糖企業帶來損失。
(一)產業競爭力低下,進口依存度持續上升
中國糖料生產目前仍未擺脫靠天吃飯的狀態,生產條件和機械化水平嚴重落后,物質和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糖料生產成本(占制糖成本的 70%)比世界主要產糖國巴西、印度、泰國和澳大利亞等均高出一倍,其中不斷上漲的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近50%.全球最大食糖生產國巴西的制糖成本只有 18美分/磅,約合人民幣2500元/噸,不到中國制糖成本的50%.高昂的制糖成本導致我國食糖價格缺乏國際競爭力,極易受到國際低價糖傾銷的威脅。
2008/2009榨季以來中國食糖連續三年較大幅減產,供需缺口300萬噸,致使國內糖價節節攀升,2011年最高達到8000元/噸,是2001年的兩倍多。
2011/2012榨季中國食糖進入增產周期,國內糖價逐漸回落,2013年以來國內糖價每噸在5500元上下窄幅波動,已跌至中國制糖企業平均生產成本線以下。盡管如此,國際糖價仍大幅低于中國食糖價格。
據糖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近些年國際糖價波動較大,2011年1月份紐約11號原糖創出歷史最高紀錄,每磅高達35美分,之后進入下跌通道,2013年3月份跌到不足18美分,合人民幣每噸不到2600元,跌幅近達50%,隨著國際糖價的一路走低,2011年4月至今國際食糖到達中國口岸完稅價(配額內關稅)均大幅低于我國糖價,最低時比中國甘蔗糖批發價每噸低1300元以上。2013年3月國際食糖到岸稅后價合人民幣4700元/噸,比中國糖價每噸低 690元。進口糖的高額利潤使得國內企業大量進口食糖,同時走私糖亦屢禁不止,導致國內食糖市場由原來的產不足需轉化為供給過剩,國內糖價持續下跌,國家只能通過連續收儲吸收過度進口帶來的過剩食糖。目前國家食糖儲備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對國內市場形成巨大壓力。
(二)關稅保護程度低,易受國際市場沖擊
食糖是各國高度保護的農產品之一,發達國家平均進口關稅稅率為122%,發展中國家為55%.而中國食糖關稅水平屬于全球最低的國家,受國際食糖市場沖擊的可能性最大。根據中國加入WTO談判結果,中國對食糖進口實行關稅配額管理,承諾從1999年發放160萬噸進口食糖關稅配額,5年內配額數量每年增加5%,到2004年,進口食糖關稅配額增長到194.5萬噸。在該項配額內,進口原糖關稅為20%,到2004年降低為 15%;配額外進口關稅到2004年將從76%降低到50%.目前中國進口配額和關稅水平維持在2004年的水平上。加入世貿后,中國食糖市場與國際市場聯動性明顯增強。21世紀以來中國食糖進口配額使用率基本在70%以下。但2010/2011榨季之后國際糖價大幅走低,而中國15%的超低關稅難以抵抗國際低價糖的大舉入侵,導致超配額大量進口食糖,對國內食糖產業造成較大沖擊。
(三)未來我國食糖進口規模還將不斷擴大
近5年來,國際食糖產量增幅均大于消費增幅,導致食糖庫存量不斷增加。預計2012/2013榨季期末庫存達到3830萬噸。而過去五年來全球食糖年度均價不到20美分/磅。排除異常因素導致全球食糖大幅減產的可能性,龐大的庫存無法提供國際糖價大幅上漲動力。預計未來5年國際糖價在16-25美分/磅之間波動,與之對應的配額內進口成本約為4200-6000元/噸,低于中國制糖成本,國際食糖價格競爭力明顯高于國內,而目前中國較低的關稅水平難以將國際低價糖拒之門外,中國食糖進口依存度還將繼續上升。
未來,極有可能進口糖的規模大幅超越中國食糖供需缺口,沖擊中國食糖產業基礎,對中國產業安全造成威脅。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k/tang/17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