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網上書店出版物銷售額達到279.5億元,比上年增長了58.8%。僅當當、京東、亞馬遜就銷售了124億元,比全國127家大型書城的銷售總額還多。面對“來勢洶洶”網絡書店銷售巨頭,實體書店如何應對?記者在上海書展上采訪了超級書店的“掌門人”們,他們幾乎不約而同地給出了一個答案:以“實體書店+”應對“互聯網+”——以情調、創意、服務等“附加值”來應對網上書店的便利、快捷、低價等優勢。用上海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諸巍的話來說就是:“人們對實體書店不是沒有需求,只是需求變了,關鍵是我們能夠提供什么樣的服務和產品來滿足這些變化。”以下是2015年我國網上書店產業布局分析:
+精心設計——
增添樂趣
諸巍認為實體書店“形式的重要性大于種類多”。“逛書店的美好是偶然的相遇,人們在書架的走動,最大的樂趣就是不經意間遇到一本好書,這時候凸現出圖書陳列之美的重要性,能夠在一個瞬間吸引到讀者。即使要為此減少一定的品種類別也是值得的。同時我們在書店的店堂當中也安排了電子查詢的設備,及時可以通過網上購書解決書的種類減少的缺憾。”新華傳媒不久前在虹橋開出的第一家新華一城書集就是踐行這一理念的書店。
+閱讀推薦——
服務家長
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的楊柳青認為書城最大的兩個核心人群是兒童和學生,而低幼市場是中國現在各個消費領域非常大的增長點。據介紹,新華文軒旗下的實體書店以專業的兒童閱讀服務作為一個重要的特色來吸引用戶。楊柳青表示,很多家長其實并不清楚應該給自己的孩子買什么書,而公司旗下的書店有很多的閱讀推薦,根據不同年齡、性別、性格、愛好、家庭等各種不同“標簽”聯合出版社和專業的教育機構共同做專業定制的兒童閱讀服務,受到讀者的歡迎。
+各類活動——
聚攏人氣
據深圳出版發行集團總經理尹昌龍介紹,深圳的中心書城一年要舉辦800多場文化活動,高峰期一天的人流竟能達到7萬人次。“這個意義來講,書城已經變成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務主導性的品牌和力量。”書城舉辦活動是最能聚攏人氣的一個做法。諸巍也認為:“書店,特別是超級書城,應該成為一座城市的文化風向標,凡有重要的節慶、重大的盛事,不管今天是七夕情人節、端午節,等等,各大節日,書城應該亮出自己特色的活動,成為人們關注的地方。”
+業態融合——
擴大受眾
臺灣的誠品書店常為大陸的文青們津津樂道,而誠品書店的特色之一就是業態融合,在書店里除了買書還可以買各種文創產品、喝喝咖啡等。而現在大陸的不少書店也正在努力嘗試這種融合。廣州購書中心不僅引入了廣府文創產品、糖果體驗店,還引入了“青蘭工舍”、“梅私品”等非遺及手工藝精品體驗店。四樓“童夢樂園”則開設了親子體驗項目“放學回家”生活館,將300多平方米的場館還原成水泥地板。
+互聯網——
微書城
與許多傳統行業紛紛在努力融入互聯網時代一樣,實體書店打造微書店也成為一種趨勢。諸巍認為:“拒絕互聯網+是沒有出路的,只能擁抱它。”不久前新華一城書集首家門店開張之際就同時推出了微書店。而青島出版集團的微書店更是大手筆,訂單服務范圍已經超出了青島,輻射到全國,甚至包括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用戶。上海書城總經理江利認為,實體書店涉足互聯網,優勢在于線上線下的互動。事實上通過網上平臺還可以把實體書店的信息傳遞出去,有一定的可能會吸引到線上讀者到線下進行現場體驗,為書店帶來更多人氣。更多相關網上書店信息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網上書店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