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能夠實現對傳統醫療的重構,主要體現其在對傳統醫療消費五大問題的改善。以下是由中國報告大廳小編為你整理的2015年我國在線醫療行業產業布局分析:
1.健康管理方式——上醫治未病有望在互聯網醫療時代真正實現
傳統醫療環境下,多數患者出現明顯病癥才就醫,但此時往往已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不僅要忍受更多痛苦,還增加醫療費用。這種被動就醫的健康管理方式有望在互聯網醫療時代轉變為主動疾病預防,實現戰略前移,防患于未然,而醫療服務的重心也將從短期急性病醫療向著慢性病治療和預防性的健康保健轉變。
互聯網醫療下全新的健康管理理念、技術和手段,能夠有效促進疾病預防、醫病于未病,幫助降低醫療機構壓力,提高國民健康水平。從健康管理理念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健康管理意識逐漸增強,預防性健康保健的需求日趨增多。從技術和手段上,首先,可穿戴設備將生命體征指標數據化,一方面,可穿戴設備使患者(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自我健康管理,并將正常醫療流程無法獲取的數據轉換為實時數據流,為及時篩查、預防疾病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可穿戴設備收集身體各項體征數據后,借助云計算、大數據技術,通過數據挖掘尋找日常生活行為與疾病的發生聯系,使患者(用戶)可以及時享受專業醫護人員的各種健康咨詢、篩查、預防、監護和干預服務。其次,通過基因檢測篩查致病基因,預估疾病發生風險。相對于常規檢測,基因檢測是一場主動預防疾病的革命。常規檢測主要針對人體已經發生的疾病進行檢查和診斷,主要任務是配合疾病的治療,無法在病變出現之前預知;基因檢測可在人體未發生疾病時,通過篩查致病基因,預估疾病發生的風險,使患者(用戶)通過合理飲食、積極運動等方式提早預防或采取預防性手術來進行干預,從而預防疾病的發生。
2.重構就醫方式——在線問診和遠程醫療跨時空配置優質醫療資源
傳統醫療服務模式為“四面墻加一張檢查臺”,且需患者親自前往醫院。而我國醫療基礎設施不健全,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并且醫療資源匱乏,導致患者預約掛號難、醫院擁擠不堪、醫療效率低下、醫療服務質量低等問題。互聯網醫療將使政府無需重新建造醫院以及診所,通過“虛擬化”的醫療體制和系統,將醫療服務惠及更多國民,并且遠程監控、管理患者的信息。 在線問診和遠程醫療借助互聯網實現有限醫療資源的跨時空配置,提高患者、醫療服務機構和醫生彼此之間的溝通能力,突破傳統的現場服務模式,緩解醫療資源匱乏的現狀。從患者角度,一方面突破地理位置的局限,只需通過互聯網就可享受跨區域的優質醫療服務;另一方面打破時間的限制,可以隨時向醫生進行健康咨詢,從而獲得更便捷、快速的醫療服務。從醫生角度,首先,提高醫療服務質量,遠程設置通過持續地實施醫療監控,實時傳輸有關數據給醫護人員,加快醫療干預患者治療的速度;其次,節約醫生時間,醫生無需被動地發現患者的問題,通過監控器實時識別可能惡化的病情,第一時間引起醫生的關注;第三,醫生從體制內解放出來,通過互聯網合理利用其碎片化時間,為患者提供健康咨詢服務,增加合法收入。 盡管對于很多類型的疾病診斷、治療、后續治療等服務項目,患者仍需要與醫療服務機構(醫院等)專業人員面對面地交流,但這種“見面”將越來越多地發生在遠程和移動背景下,如家里等。跨時空的優質醫療資源的配置將極大地改善醫療服務效率,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提升就醫體驗。
3.改善就醫體驗——不排隊、少折騰
“掛號排隊時間長、看病等待時間長、取藥排隊時間長及醫生問診時間短”這一“三長一短”使就醫體驗飽受社會詬病。針對“排隊時間長”這一“頑疾”,互聯網醫療的出現為其提供了良好的“診療方案”,使得“根治”這一“頑疾”指日可待。 互聯網通過滲透就醫各環節,改善就醫體驗。預約掛號環節,一方面患者通過互聯網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掛號,并預估時間前往醫院,大大節約患者時間;另一方面醫院根據不同科室的預約情況甚至不同季節的患者需求,提前調配醫生,進一步減少患者候診時間,大幅改善醫療秩序,緩解醫院的擁擠。候診環節,科室導航服務方便患者快速找到相應的科室。繳費環節,網絡支付(如支付寶等)免去回到窗口排隊繳費的麻煩,同時添加醫保實時結算功能,為患者節省醫療費用。查取檢驗報告環節,患者可直接在手機上查看報告,不需要再到醫院打印提取。院外康復環節,患者通過在線問診或者遠程醫療設置與醫生及時溝通病情,針對異常情況,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與傳統就醫體驗相比,互聯網醫療使醫院的就醫過程更加便捷,減少患者排隊就診時間,提高醫院服務效率,提升患者滿意度,使患者的就醫體驗更加完善。
4.重構購藥方式——更便捷、更便宜
傳統醫療行業購藥環節存在諸多痛點,首先,處方用藥不透明,醫院在用藥上有著絕對的壟斷,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信息嚴重不對稱,并且醫院和醫生的處方長期以來都處在無監控狀態;其次,傳統醫療的購藥方式多為醫院看病購藥以及實體零售藥店購藥,取藥時間長且路程時間長。 互聯網醫療通過去流通化的方式節省時間成本,讓用戶更加方便、快捷、便宜的購買并獲取藥品。互聯網醫療購藥方式主要為醫藥電商,運營方式以B2C和 O2O兩種方式為主。B2C模式使用戶獲得更加方便購藥體驗,通過互聯網藥店或者第三方醫藥平臺,可快速查詢藥品信息、進行比價、咨詢藥物信息、查看是否支持醫保報銷,使用戶足不出戶就能完成下單,并在1-2天內收到藥品,對于不急用的日常藥能省去前往醫院、藥店的時間。對于購藥,一些用戶具有時間訴求,即希望能夠在較短的時間獲取需求的藥品,基于此O2O模式目前正快速發展,通過實體零售藥店的快速物流配送,力圖在1個小時內完成藥品的配送,為用戶帶來更加快捷的購藥體驗。同時線上藥品通過縮減中間流通環節,相對于線下藥品價格會有較大的優惠,讓用戶買到更加便宜的藥品,也是改善吸引用戶線上購藥的一方面因素。 隨著網售處方藥政策的放開,醫藥分離的狀況愈加明晰,互聯網醫療銷售的藥品種類將迎來大幅增長,醫藥電商的購藥方式也將加速重構傳統的購藥方式,并更加深刻的影響著用戶的購藥習慣,為用戶帶去更加舒適的體驗。
5.重構醫患生態——讓醫生有尊嚴地實現價值,讓患者得到更有溫度的服務
近年來,患者因不滿醫務人員而進行敲詐、辱罵、毆打甚至圍攻醫院的行為頻頻上演,使醫患沖突不斷升級。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從院方角度,一是醫生是典型高投入低回報職業,超負荷工作、承受巨大的精神壓力且作息不規律;二是醫療活動商業化,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使得部分醫療工作者確實喪失了職業操守,把醫藥掛鉤、開單提成當成獲利工具,三是療程流水線化,部分醫療工作者沒有耐心傾聽病人的主訴,只注重儀器檢查,不能對癥下藥。從患者角度,消費者維權意識越來越強,既然花錢了肯定得看好病,越來越懂得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利益。一方是趨于利益化而降低服務體驗的供給,另一方是要求治好病的同時體驗越來越好的服務,于是矛盾激化。加上輿論媒體為了獲取暴利,對“醫患糾紛”進行片面報道,“升華”矛盾,將患者與醫務人員置于對立位置,使醫患關系惡化。 互聯網的介入讓醫患關系重新得到改善。首先,互聯網醫療從健康管理、自診等方面讓醫生線上與更多患者進行對話,從而充分傾聽患者需求,促進醫患溝通;其次,互聯網醫療打破了定點職業的界限,在政策邊緣為醫生創造了增收途徑;再次,在線問診緩解了醫療資源不對稱,使得優秀醫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為更多原本得不到服務的患者提供幫助,同時收獲名譽和口碑,讓醫生恢復“白衣天使”的稱號;最后,互聯網醫療是線上服務和線下服務的結合,解決了傳統醫療“三長一短”的現狀,帶給患者更加溫暖的體驗。 此外,互聯網將使傳統的“以醫院和醫生為中心”的醫療服務模式逐漸轉向“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服務。互聯網醫療通過優化服務流程,為患者提供導診、釋疑、咨詢等人文關懷和人性化服務,使患者就醫感到更加方便、更加溫馨。
更多相關在線醫療產業發布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在線醫療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