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在校期間的飲水問題,過去好像從來不是一個問題。很多學校通過向學生收取飲水費的方式,采購桶裝水,每個學生每月支付的飲水費,大概在4元左右。一所1500人的學校,每年采購桶裝水的成本大概在6萬元左右。這一方式延續了十多年。但是從幾年前開始,教育亂收費作為一條高壓線,納入了對學校和校長的剛性考核后,直接的收費不被允許了。但學生水還是要喝,怎么辦?有的學校想出了“聰明”的招:以學生自主集資購買桶裝水替代了學校收費,即每個班級以班干部名義收取飲水費,然后直接向凈水公司支付水費,但實際的組織者仍然是學生背后的學校。近期,這一方式也遭遇了批評,仍然被認為是亂收費的一個變種。
據我國直飲機行業投資分析,在桶裝水的采購費用上,學校的尷尬是:收費飲水,就是觸碰高壓線,學校會被嚴處。不收費,就要在學校公用經費中辟出一塊購買桶裝水,而學校公用經費本來就十分緊張,在制訂標準的時候也并沒有包含學生飲水這部分預算。現對2016年我國直飲機行業投資前景分析。
現在,最大的尷尬還不在于收費,而是桶裝水的品質也開始廣受質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局在多地抽查桶裝水,全國有近800種桶裝水、瓶裝水不合格。江蘇某地衛生監督部門對學校桶裝水進行了專項監督,結果令人驚心。高達80%以上的不合格,主要不合格項是菌落總數超標。衛生監督部門要求學校整改,而學校根本找不到辦法讓桶裝水合格,因為多數不合格的源頭并不是水本身,而是飲水機。飲水機龍頭暴露在空氣中,必然會被細菌污染;而飲水機通過壓入空氣排出凈水的方式,也必然會讓空氣中的細菌進入水桶孳生;飲水機水路沒有消毒裝置,也不與空氣隔絕,這也決定了管路必然被污染。所以,學校采用桶裝水作為學生飲水的方式,只要監督檢查是從龍頭采樣的,幾乎可以肯定遲早會不合格。
據直飲機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了解,面對這樣的現狀,很多學校陷入迷惘,不知如何是好。有些學校干脆取消了學生飲水設施,讓學生自已解決。這肯定會招致社會的負面評介。有些學校則退回到燒開水裝在茶桶中供學生飲用。但茶桶在放置和搬運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也存在衛生風險,特別是在學校防恐備受關注的形勢下,公共飲用的茶桶是一個高風險的裝置。
可以說,中小學生飲水,已經陷入了進退不得的尷尬境地。
那么,是不是校園直飲機的機會就來了?
很多人認可這個結論。也有不少專門生產公共飲水平臺的企業,近兩年來業務量爆增。而上海、山東等地教育行政部門在全省推廣學校直飲水。這些信號似乎都在證明著這樣一個商機的到來。
和桶裝水相比,校園直飲水確實存在一些優勢。最常被提到的優勢是:
●成本更低。學生飲水綜合成本可以比桶裝水降低40~70%不等;成本低的優勢給學校承擔飲水費用提供了可能,減輕了學校的經濟壓力。
●更衛生安全:理論上直飲水設備是現制現飲的,減少了二次污染的可能,因此水質更令人放心。
●更方便管理。使用校園直飲水后,不會再有送水工穿梭于校園,也不會再需要一個小房間來堆放一桶桶水和一堆空桶,更不會出現每個教室里橫七豎八地堆放著幾個水桶的現象。
看起來,校園直飲水時代應該到來了。這是一個巨大的商機。目前,全國大約有50萬所中小學,以平均每校5萬元投資購買直飲水裝置計算,全國也有250億元左右的市場總量。
中小學直飲水目前所見的技術實現方案主要有下面三種:
第一種,是學校集中安裝管道直飲水設備,通常根據飲水人數,配置不同處理能力的反滲透設備,從0.5T/H至2T/H不等,再通過凈水管輸送到每幢教學樓的每個樓層飲水點,聯接直飲水龍頭或公共飲水平臺。
這種模式可以稱之為學校集中模式。
這一模式的優點是集中凈化、集中管理、集中維護,相對而言設備配置也較小型裝置更規范,維護和管理工作量更小。其缺點是,一次性投入較大,特別是凈水管路,最好使用高等級不銹鋼或者紫銅管,成本非常高。而且由于凈水的輸送管路較長,產生二次污染的風險大,特別是管路里的殘水,可能存在重金屬超標的風險。另外,專業的反滲透裝置對維護的專業要求也更高,可能導致維護成本上升。
第二種模式是目前最常見的,就是在每個樓層安裝公共飲水平臺(帶凈化功能)。我們不妨稱之為樓層集中式。其優點是,從凈化單元到出水口距離較短,因此管路二次污染風險小,殘水量少。缺點是,過濾工藝通常簡單,特別是采用超濾凈化的,凈化效果不顯著,衛生風險較高。多點凈化,維護和管理不很方便。安裝時對電源、水源有要求,外部環境限制較多,有些學校不適合安裝。
第三種模式,是將直飲機安裝到每個教室,可稱為分教室直飲水模式或教室布式凈水。這種模式也有一些優點,例如,設備均安裝在教室內部,可專人保管、專人管理,使用與責任明確,易于保管和管理;與原來的桶裝水使用方式無縫銜接,學生易于接受;服務范圍分割變小,出現故障等問題是影響面小等。但其缺點是,維護工作量增大,如果要將自來水管引至教室,會有較多限制,適應性差等。
以上三種技術實現方案,可根據學校喜好、特點進行推介。
在商業運營模式上,中小學直飲水通常有下面四種:
一、買斷式。學校直接投資,買斷設備設施。
二、BOT模式。“B”是建設,就是由投資商出資建設直飲水設施。“O”是運營,投資商通過收取水費的方式,或者按凈水水量收取學校水費的方式,收回投資,獲得收益。“T”是移交,在運營滿一定年限,投資商完成投資回收和收益目標后,將凈水設備產權移交給學校。我了解到的一位原學校桶裝水供應商,本來給一學校供水每年收入8萬元,現改為投資直飲水設備,每年收取學校5萬元,學校少支出了用于學生飲水的成本,這位經銷商也沒有減少利潤,學生喝上還是喝著凈水,可以是多贏的模式。
三、服務收益模式。設備采用“免費”方式為學校建設,運營商按水量或者學生人數或者時間或者服務等級約定等因素,收取服務費,提供服務,確保學校的飲用水質和水量,滿足學生飲水需求。這種模式與BOT有類似之處,只是收費的標準是按服務收費。
四、租憑模式。將設備租賃給學校,設備產權始終歸運營商所有。
上述都是基本模式,實際運營過程中,可以進行相互結合,根據學校能夠接受,而運營商又能夠獲利的原則,組合創造新的模式。
從上面的敘述中,似乎中小學直飲水已經是一個擺上臺面的大蛋糕,坐等我們凈水行業分享。但是,目前的學校飲水設備,無論是管道直飲水,還是帶凈化功能的公共飲水平臺,還是可裝入教室的立式直飲水機,卻都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細菌超標!
直飲水系統的“細菌”從何而來呢?
我們認為,細菌主要有三個來源。
主要的來源是空氣。飲水龍頭暴露于空氣,空氣中存在大量細菌,而龍頭在放水關斷后,水流回縮會造成一定的負壓,將空氣吸入龍頭,細菌也就隨之進入了龍頭管路。龍頭由于經常放水,通常總是濕潤的,這就為細菌的繁殖生長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所以,公共飲水平臺龍頭取水進行檢測的話,細菌指標很難合格。
細菌的第二個來源是觸碰。學生飲水時,經常會將手掌、嘴吧接觸龍頭,就可能將手、嘴上的細菌傳給龍頭,成為細菌繁殖的“種子”。這與空氣中的細菌相比,存在更大風險,因為通過人傳播的細菌,更有可能是致病菌。
細菌的第三個來源,是凈化系統。公共飲水平臺的凈化工藝,大多用到活性炭,而活性炭吸附有機物后,就成了細菌的“培養基料”,只要水中有一個細菌進入了活性炭,就會逐漸繁殖增多。
針對細菌超標問題,不少企業技術人員做出了努力。經常見到的殺菌措施是在管路上加裝紫外線。遺憾的是,這一技術方案雖然增加了成本,但效果卻不見得很好。原因很多,比如:紫外線照射的劑量不足;紫外光燈管壽命短,容易損壞;紫外線不能確保全覆蓋,紫外光只要有一點被遮擋,就可能放過細菌;紫外管使用時間長后被污染,阻擋了光線的射出,紫外線發生器的衰減等等。而最為關鍵的問題還在于,即使紫外線殺菌有效,也只對穿過紫外管的凈化水有效,而對于從龍頭處進入的細菌,以及紫外管后端的管路細菌完全沒有辦法。
我們沁爾康在3年前也做過努力,在立式直飲水機中增加了自動循環反滲透功能,定時將凈水箱中的儲水重新回抽進行反滲透凈化。采取這樣的措施后,與其他品牌普通直飲機相比,細菌指標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然而,檢測結果細菌總數仍然有100出頭(其他對照品牌直飲水機菌落總數超過 10000個,超標100倍以上),不能符合控制在100個以內的國家標準。當時,疾控中心的檢測人員這樣評介:這是我見過的最接近合格的直飲水機了,但是國家標準在這兒,還是不能通過。我們評估了這個循環凈化的技術,認為它解決了水箱中凈水被空氣二次污染的問題,但解決不了水箱到龍頭的管路二次污染,所以難以達標。
由于自來水中含有余氯,所以合格的自來水是不會有細菌超標的問題的。而通過直飲水凈化后,水中余氯被去除,細菌必然生長。這就造成了“直飲水不如自來水”的結果。如果媒體這樣進行宣傳報道,凈水行業恐怕完全沒有反駁的理由!
學校是特殊的公共場所,是安全、衛生關注的焦點。衛生監督部門設有專門的學校衛生監督科室,專門針對學校的食品、流行病、飲用水進行密集的抽檢監督。因此,如果直飲水設備“帶菌”進入校園,一定難逃桶裝水同樣的命運,并且會給品牌帶來深重的危機,甚至危及行業的生存。這絕不是一句聳人聽聞的話。
近期,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多個品牌的公共飲水平臺在學校安裝后,水質檢測難以達標,最后只能批量退貨的事件。如果每所學校都這樣嚴格檢測的話,試問,這樣的商機,還存在嗎?
所以,凈水行業的生產商,以及經銷商,在拓展學校業務時,應該慎之又慎,確保產品能夠經得起嚴格的檢驗后再批量安裝推廣,為了行業,也為了自己。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k/zhiyinji/23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