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半年中國綜藝節目植入品牌數量達到546個,產品數量達到697個;品牌數同比增長15.19%,產品數增長22.06%;品牌數量環比增長9.4%,產品數量增長8.2%。以下對綜藝節目產業布局分析。
綜藝節目行業分析從綜N代與新節目平均單節目招商品牌數比來看新老節目招商能力差距,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和芒果TV分別為1.25、1.33、1.41和1.07。值得一提的是,愛奇藝的網綜新節目占比明顯高于其他視頻平臺,這或許體現了愛奇藝在內容創新方面確實有獨特的一套。
中國的娛樂綜藝節目已經走過了近30年的歷史。縱觀中國娛樂綜藝的發展歷程,從最初的演出式綜藝到后來的游戲式、選秀式綜藝,再到當下多形態多內容集體迸發,國內綜藝經歷了一個由點狀到網狀的過程,節目題材越來越豐富,節目娛樂性也越來越強。現從三大方面來分析綜藝節目產業布局。
未來屬于更加專業的人,未來的綜藝市場也不會虧待專業的節目,專業的節目會讓人嘆為觀止、肅然起敬,比如科技類綜藝節目,除了向觀眾展示前沿科技成果和炫酷效果,更重要的是把基礎科技原理解釋清楚,如果單純羅列高大上的熱門名詞,讓人無法感受到對專業的尊重,也難以在“淺層專業”中獲得沉浸體驗。綜藝節目產業布局分析,除了綜藝產品的“縱深”制作,“專業性”和“娛樂至上”間的平衡也需要把握,如果觀眾是為專業而來,綜藝制作人就切勿打著專業的噱頭卻使“專業”被“娛樂”壓倒。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泱泱中華文化如今可以借助日益成熟的綜藝渠道進行有效輸出,也屬幸事一件。綜藝節目產業布局分析,歷史類節目素來不少,但難以貼合年輕市場,受眾面不廣,如今文化類節目的內容和形式共同創新,以更年輕、鮮活的姿態出現在大眾面前,《國家寶藏》、《非凡匠心》以新角度重新解讀文物;《中華好詩詞》、《詩詞大會》以對抗賽形式呈現,參與者為高校學生,更貼近青年人,也更有號召力;《朗讀者》、《見字如面》通過分享閱讀傳遞人文情懷、緩釋高壓生活狀態。越來越多成功的案例讓我們相信文化類綜藝的春天已經到來,文化類綜藝也可以“潮”起來。 除了上述近年來已經成型、高度傳播的文化綜藝外,還有很多我國本土文化(如茶藝、醫學、戲劇類藝術瑰寶等)可做為選材、尚待挖掘。我國文化體現在點點滴滴,文化的傳播也不會一蹴而就,我們不常去博物館,因為害怕文物冷冰冰;不常去美術館,因為審美認知尚不得很好解讀畫作的風情;文化綜藝的作用一在普及,二在引領,實現這兩點便屬上乘作品。另外,文化類節目重在基于事實,尊重文化和細節的態度高于“取悅”觀眾。不可否認,文化輸出類節目的制作更需要匠心。
真人秀市場藝人身價飚高,偏離市場規則和綜藝本真,廣電總局出手調控綜藝市場,抵制過度星化、娛樂化,真人秀開始向“星素結合”轉型,各檔綜藝中素人比例明顯提升。 綜藝節目產業布局分析,此舉值得鼓勵之處一是在于各大真人秀中的成熟藝人我們已經耳熟能詳,也慣于綜藝老“套路”,失去了新鮮感;二是希望真人秀由“秀”回歸到“真人”,深入我們更加熟悉的原味生活,在平凡中見偉大。但通過一些綜藝我們也不難發現,星素之間的“結合”似乎并沒有如望實現自然融合,素人的參與度相對低很多,節目組需要在環節設置上提升素人的參與感,并且更多挖掘、展示素人的特質。綜藝秀市場的慣例一般是明星帶動流量和綜藝節奏,但明星的局限也比較大, 比如,“聲臺形表”類節目先天適合搬上舞臺,節目的參與者自身也大多“科班出身”,在該類綜藝的專業性上占據優勢,但對于其他領域卻未必熟悉,而各領域的“王者”——素人達人、行業領袖反而可以很好的參與并支撐該領域的綜藝節目,這時素人在綜藝中的重要性便無法輕易抹去。也許有一天,綜藝節目不僅是為了做綜藝而綜藝,而是自然地體現真實的生活、反映社會群相。
綜藝節目產業鏈的延伸,用市場的話來說不過就是基于一個品牌的衍生,品牌是一個節目能否延續發展的核心。綜藝節目產業布局分析做好節目是一切的開始,制作出專業、有水準的節目,才能獲得觀眾的認可和投資者的信任。在中國這個非常龐大的電視市場上,只要內容足夠優秀,完全可以創造一個傳媒帝國,創造更多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