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有一輪長協礦到期,我們都調成了短期合同,到2014年底2015年年初,我們有第二輪到期,大的方針是減量,從長協的整體量上減讓了20%。”剛剛結束的2015冶金礦產品國際會議的一個閉門會上,首鋼國際相關負責人如是介紹。
所謂長協礦,是國內鋼廠與國外礦山經過談判確定的價格協議,特點是價格固定、合同期長。在鐵礦石價格上升時期,長協礦除了可以穩定礦價外,還能保障鋼廠的貨源從而利于生產。
不過,隨著鐵礦石價格的接連下跌,手握長協礦的這些鋼廠們,一個回避不了的局面是,在鐵礦石價格步入下行通道中,鋼廠前期購置的高價礦經過一個生產周期生產出的鋼材,與當期價格相比虧損明顯。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進口鐵礦石產業市場運行暨產業發展趨勢研究報告數據顯示,目前普氏指數已經下滑到54美元/噸,但由于階段性噸鋼礦價下降額度小于鋼價下降額度,以2015年1~2月份為例,噸鋼礦價下降了100元,而鋼價下降300元以上,同時受環保等硬性成本上升影響,國內重點鋼企一季度將出現總體虧損。
首鋼方面希望看到,通過縮減長協礦的訂單量和縮短長協合同期限,可以緩解礦價下跌帶來的成本約束。
記者從上述閉門會上了解到,對于進口鐵礦石動輒上千萬噸的鋼企來說,礦價浮動1美元意味著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成本波動,而擺在鋼廠面前的是,目前現貨市場貨量比較多,不簽長協礦也能拿到礦。因此持首鋼這種做法的鋼廠有很多,民營鋼廠的表現尤為明顯。
據河北縱橫鋼鐵的一位參會代表稱,旗下的中鐵裝備2014年鋼鐵產量1000萬噸,所用鐵礦石幾乎全部為外礦,但長協礦還不到10%;河北敬業集團方面也表示,進口礦中長協礦占比很少,同樣不到10%,主要是從貿易商手中采購。
其他國有鋼廠同樣有類似計劃,“包鋼也會從海外多進口一些礦,原來的進口礦多是長協,后面也不計劃增加長協礦,多從現貨市場采購。”一位包鋼集團的參會代表如是向記者稱。
另外,馬鋼2014年進口鐵礦石大概1600萬噸,在鐵礦石采購上一般是長協礦占70%,現貨礦占30%,用料結構在近幾年都沒有大的調整。但隨著長協礦陸續到期,這家公司也開始尋求改變。“長協礦去年以來也有陸陸續續的到期,目前正在和供應商談判,長協礦這塊也減量了,有120多萬噸。”馬鋼一位管理層透露,減的主要是市場結合度比較差的,或者對方搭售的其他品位的礦石。
“在目前情況下,減少長協礦的量和合約期,可以給鋼企在處理礦品上更多的自由度,進行市場交易。”鞍鋼國貿相關負責人向記者等媒體說,目前幾大礦山跟幾大貿易商也在談長協,一些條款比給鋼廠的還靈活,“我們也想至少跟貿易商一樣取得比較靈活的條款,幾大礦山實際上也在增加現貨市場的投放,與過去比,它們不是特別依賴鋼廠”。
除了縮減長協礦,增加現貨礦,目前的鋼鐵企業已經不敢留太多原料庫存了。
“我們的庫存由以前的一個月或者一個半月的存量降低到目前的兩周以內,這對降低成本以及資金占有量效果明顯,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組織好現貨采購,保證生產的需要。”鞍鋼方面如是說。
而河北鋼鐵集團、馬鋼等鋼廠的庫存周期也比較低,一般維持在20天左右,河北敬業集團的庫存周期甚至降到了7天以內,目的均是為了避免鐵礦石價格暴跌的時候給企業帶來的風險。
不過,盡管國內鋼廠有意在減少長協礦影響,但高度依賴進口礦的局面并未改變。中鋼協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進口鐵礦石量為9.33億噸,同比增長13.8%,對外依存度進一步提高到78.5%,同比提高9.7個百分點,而冶金規劃研究院給出的分析是,2015年我國進口鐵礦石數量仍會增加,預計將達到約9.8億噸。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www.kcice.cn/stat/41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