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行業前景預測分析報告是在對IPO行業的歷史發展現狀、供需現狀、競爭格局、經濟運行、下游行業發展、下游行業市場需求等分析的基礎上,對IPO行業的未來的發展趨勢、市場容量、競爭趨勢、細分下游市場需求等進行研判與預測。
IPO行業前景預測分析報告主要分析要點包括:
1)預測IPO行業市場容量及變化。市場商品容量是指有一定貨幣支付能力的需求總量。市場容量及其變化預測可分為生產資料市場預測和消費資料市場預測。生產資料市場容量預測是通過對國民經濟發展方向、發展重點的研究,綜合分析預測期內IPO行業生產技術、產品結構的調整,預測IPO行業的需求結構、數量及其變化趨勢。
2)預測IPO行業市場價格的變化。企業生產中投入品的價格和產品的銷售價格直接關系到企業盈利水平。在商品價格的預測中,要充分研究勞動生產率、生產成本、利潤的變化,市場供求關系的發展趨勢,貨幣價值和貨幣流通量變化以及國家經濟政策對商品價格的影響。3)預測IPO行業生產發展及其變化趨勢。對生產發展及其變化趨勢的預測,這是對市場中商品供給量及其變化趨勢的預測。
IPO行業前景預測分析報告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影響IPO行業市場供求變化的諸因素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和預見其發展趨勢,掌握IPO行業市場供求變化的規律,為經營決策提供可靠的依據。預測為決策服務,是為了提高管理的科學水平,減少決策的盲目性,需要通過預測來把握經濟發展或者未來市場變化的有關動態,減少未來的不確定性,降低決策可能遇到的風險,使決策目標得以順利實現。 以下是相關IPO行業前景預測分析,可供參看:
12月18日,德勤中國資本市場服務部(下稱“德勤”)發布最新報告預計,至2024年底,A股將有101只新股,合計融資680億元。相較2023年313只新股融資3563億元,IPO數量減少68%,融資規模減少81%。其中,IPO數量方面,創業板以38家排名第一;北交所以23家緊隨其后;上交所主板和科創板均超過10家,分別有18家和15家;深交所主板有7家。融資額方面,上交所融資金額最多,合計融資335億元;其次為深交所,合計融資300億元;北交所合計融資45億元。德勤指出,新“國九條”及資本市場“1+N”系列政策文件出臺后,2024年新股發行速度較2023年放緩。預計2025年,新股發行將延續以質量為先、支持科技創新的宗旨,并增強發行上市制度包容性、適應性,同時鼓勵以產業整合升級為目的的并購重組。A股IPO數量及融資規模相比2024年將穩中有增。(澎湃新聞)
周二美股成交額第1名英偉達收高4.05%,成交372.32億美元。消息人士稱英偉達的競爭對手、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商Cerebras Systems可能推遲IPO。此外富士康高管周二表示,該公司正在墨西哥建造世界上最大的英偉達超級芯片工廠,以幫助緩解外界對英偉達Blackwell平臺的巨大需求。英偉達今年8月表示,在對設計進行調整后,已開始向合作伙伴和客戶運送Blackwell的樣品,并預計這些芯片將在第四季度帶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環球市場播報)
據上交所企業上市服務消息,上周(9月30日—10月6日)新增申報企業3家,其中上交所科創板1家,北交所2家。截至10月6日,今年新增申報企業35家。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9月23日-9月30日,只有1個IPO項目注冊生效,其中,9月30日是以2024年3月31日為基準日申報項目的受理截止日,當天有3個項目獲受理,其中科創板1個,北交所2個。2023年8月27日,證監會發布《證監會統籌一二級市場平衡優化IPO、再融資監管安排》,即“8?27”新政,提出“階段性收緊IPO與再融資節奏”。新政以來,滬深市場一共有88個項目注冊生效,其中主板30家,科創板17家,創業板41家。此外,“8?27”新政以來,北交所有34個項目注冊生效,其中2024年以來有12個。截至9月30日,滬深北三大交易所在審企業余294家,其中滬市主板54家,深市主板37家,科創板27家,創業板82家,北交所94家。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月29日,滬深北三家交易所終止審查IPO企業392家,較上周統計時增加15家;各板塊在審企業共294家,較上周減少16家;上周無新增申報企業,今年新增申報企業仍為32家(滬深2家、北交所30家);年內已上市企業為68家,募資合計475.28億元,上周新增3家上市,目前處于發行中的有7家,已同意注冊未發行的有33家。(財聯社)
9月30日,據上交所企業上市服務消息,上周(9月23日—9月29日)無新增申報企業。截至9月29日,今年新增申報企業32家。截至9月29日,各板塊在審企業共294家。其中上交所81家(主板54家,科創板27家),深交所119家(主板37家,創業板82家),北交所94家。截至9月29日,2024年已公布終止審查(撤材料+否決/終止注冊)企業392家,其中上交所144家(主板75家,科創板69家),深交所184家(主板52家,創業板132家),北交所64家。
首次公開發行(IPO)企業即使拿到注冊批文也并不意味著一定能成功發行。今年以來,已有6家擬IPO公司注冊批文到期卻未能完成發行,包括華強電子網、科志股份、浙江國祥、新通藥物、僑龍應急、潤陽股份等。一位資深投行人士指出,在IPO全流程嚴監管的背景下,一些有硬傷的企業即便拿到批文,也面臨著無法成功發行的風險。批文一旦過期,就意味著之前的審核結果不再有效,若想繼續上市,還需重新申請再經歷上市受理審核注冊流程。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9月15日,滬深北三家交易所終止審查IPO企業374家,較上周統計時增加2家;各板塊在審企業共314家,較上周減少5家;上周無新增申報企業,今年新增申報企業仍為32家(滬深2家、北交所30家);年內已上市企業為64家,募資合計447.64億元,上周新增2家上市,目前處于發行中的有8家,已同意注冊未發行的有34家。
9月9日,據上交所企業上市服務消息,上周(9月2日—9月8日)無新增申報企業。截至9月8日,今年新增申報企業32家。截至9月8日,各板塊在審企業共319家。其中上交所90家(主板54家,科創板36家),深交所131家(主板39家,創業板92家),北交所98家。截至9月8日,2024年已公布終止審查(撤材料+否決/終止注冊)企業372家,其中上交所137家(主板75家,科創板62家),深交所174家(主板50家,創業板124家),北交所61家。
廣州銀行公告稱,擬選聘3家外部審計機構為廣州銀行提供IPO審計服務。招標的項目內容為,為廣州銀行提供IPO審計服務,對招標人原審計機構出具的IPO申報文件進行復核,出具復核意見,對差異情況作出說明;出具最近3年及1期IPO審計報告等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