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品安全問題頻發的當下,人們對食品的要求越來越高,極需尋找安全保障性更高的食品,這就促使有機食品越發熱銷,甚至連IT大佬們都去做新農民,種有機作物。
雖然人們對綠色健康食品有廣泛的需求,受消費能力、物流體系和銷售渠道等限制,小型生態食品企業有機食品規模化發展已經成為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小生態企業”的苦惱
“一個小微企業,養活20多個農民工,馬上面臨倒閉。項目國家支持、人民需要,綠色農產品能勾起你30年前的回味(雞鴨魚肉青菜生姜蒜頭等),前期已投入500多萬元,由于政府征用,停辦一切證書,哪家銀行或公司能幫助這家公司渡過難關……”這是目前在網絡上的一個求助的帖子。類似這樣的有機食品小微企業面臨的困境比比皆是。
“我在北京打拼5年了,經營的都是來自內蒙古大草原的原生態綠豆、雜糧、牛羊肉。但現在擴大市場份額卻越來越難。”來自呼倫貝爾盟的王磊是一個食品禮品公司的老總。他把自己的產品定位為名優土特產品,價位比市場上普通的產品要貴很多。
“不貴怎么辦?我們的成本高啊,生產、流通渠道、包裝,哪個方面不考慮生態都會被指責。前些年好點兒,現在禮品基本沒有人要了,我們這種企業又做不起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廣告去宣傳產品。”談到銷售的困境,王磊不由得一聲嘆息。
“我們只能一點點積累禮品客戶,不過,大客戶越來越少了。”無法與菜市場商販們抗衡的王磊們,只能在中高端市場的渠道上摸索著。
“其實,對于小微企業來說,即使做廣告也難以消除人們的困惑。由于企業規模小、工業化程度低,產業集中度也較低,有的至今還處于作坊式生產狀態。小企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低,主要表現為新產品開發和產品升級換代步伐不快。目前新產品的產值率僅為約4%,先進裝備60%靠進口,另外資源綜合利用率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也比較大。”食品工業協會原會長王文哲認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個別的“有機食品企業”安全隱患仍然突出,主要是食品原料的源頭污染沒有得到有效遏制,藥殘與有害物殘留、病疫性生物污染等問題較為突出,所以并不容易得到消費者的信任。如何實現規模化、品牌化已經成為眾多生態產品小微企業必須面臨的問題。
“大生態企業”破局
就在王磊們為尋找大客戶焦心的時候,3月18日,北京市民王大爺趕到剛剛開業的黑龍江黑森綠色食品北京旗艦店,采購了滿滿兩大包綠色有機食品。
“貴是貴了點,但是自個兒家吃,還是盡量用綠色產品,吃著才放心。”王大爺的話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有機食品走進尋常百姓家已經是大勢所趨。如何降低有機食品價格、方便消費者購買、提升有機產品的標準化才是企業們要破的局。更多有機食品行業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有機食品行業市場調查報告》。
“為了讓首都人民零距離感受大山味道,為北京百姓打造一個健康、安全、高品質的大餐桌,我們特地從黑土地上帶來了十多類黑森品牌的綠色、有機、原生態的森林食品。”黑龍江森工總局多經局副局長、黑森集團總經理張圖告訴記者。
黑龍江省高度重視生態產業的規模化發展,今年黑龍江省省長陸昊在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發展壯大龍頭企業,大力推廣黑森等省內知名品牌,繼續推動黑龍江省綠色食品銷售體系建設。
被寫入地方政府工作報告的黑森食品集團于2013年12月成立,由黑龍江省森工總局、部分林業局共同出資,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現已形成食用菌系列、山野菜系列、蜂產品系列、野生堅果系列、漿果系列、飲品系列、保健品系列、糧油系列、酒系列、特色養殖系列等“黑森”牌十大系列產品,500多個品種。產品取得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認證30多個。
規模化帶來品牌化。為了實現品牌效應,黑森開出了“六統一”的藥方,即黑森旗下的300多種產品全部統一標準、統一生產、統一宣傳、統一售價、統一包裝、統一標識。“從原料上,我們有自己的生產基地,我們與原來的林區職工簽訂訂單,他們按照我們的要求去生產,包括品種、技術、操作規范等,訂單生產的模式能夠從原料上把控質量安全,因而能做到高標準、可追溯。”張圖說。
黑森食品集團將在全國開設的旗艦店作為企業展示銷售、招商加盟、物流配送的平臺,同時以旗艦店為核心,發展加盟連鎖,在一個省開設旗艦店之后,將在省內縣級以上的地市發展幾家乃至幾十家加盟連鎖店,構建黑森的銷售網絡,在傳統渠道上還通過商超、社區店和大型連鎖機構的店中店、專柜等形式配貨。另外,在天貓、京東網站上注冊了黑森綠色食品旗艦店,電子商務網絡也在飛速發展。
不僅僅是黑森集團,近10年來,獲得批準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企業和產品數每年分別以11.7%和12.7%的速度增長。截至去年底,綠色食品大米、水果和茶葉產量已分別占全國大米、水果和茶葉總產量的10.8%、6.8%和3.7%。全國各地也紛紛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扶持生態產品的規模化品牌化發展,如河南南陽市更是打出了南水北調水源地的“招牌”,并扶持相關企業做大做強。
掃清綠色食品產業發展障礙
“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促進農業結構優化升級是‘十二五’時期經濟結構調整的有效途徑之一,特別是在當前食品質量安全存在隱患、農業產品附加值普遍較低的情況下,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全國政協常委趙雨森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上表示,現階段我國綠色食品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制約因素與障礙難題。從生產者角度看,綠色食品生產受到多種條件制約,生產者誠信不足,缺少龍頭企業的牽動,綠色食品生產難出效益;從消費者角度看,綠色食品消費無法形成主流;綠色食品產業化水平低,無法實現規模效益;綠色食品市場缺乏規范管理,法制化、規范化工作不到位;質量控制體系不健全。
3月9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朱保成、牛盾、劉平均、劉身利、薛亮5位委員聯合發言指出,建議制定農業品牌發展規劃,建立健全扶持保護機制,建立和完善品牌標準體系,探索建立農產品品牌目錄制度,推進特色農產品區域品牌建設。
如何進一步加大對綠色食品產業的支持力度,實現農業集約化、精深化發展的目標?趙雨森建議,要加大對綠色食品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將綠色食品產業納入中央財政支持范疇,支持綠色食品的規程普及推廣、生產過程管理、基地投入品監控等重要環節以及基礎建設;中央和地方財政要對其實行傾斜政策,特別是要考慮到生產成本較高的實際,應在繼續逐年增加種植農戶補貼標準的基礎上,對從事綠色食品種植的農戶在補貼標準上給予適當政策傾斜;在各類大項目建設中,對綠色食品生產標準化基地項目應優先安排,努力形成多元的投入機制;應加大綠色食品公益性宣傳;支持黑龍江省建設全國最大的綠色和有機食品生產加工基地。
“要全力推進綠色食品產業化經營。”趙雨森建議以生產基地建設為立足點,擴大生產規模。要根據各地自然條件和生產習慣,有計劃地建設一批高標準、高起點、規模大、市場競爭力強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走品牌戰略,靠響當當的產品品牌來擴大市場份額,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
趙雨森還建議國家相關部門應抓緊完善綠色食品的立法工作,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參照國際慣例適時調整現行法規,以強制性手段保證綠色食品的順利發展,并逐漸將其納入法治化軌道。
本文來源:有機農業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info/81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