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環境污染產業健全完善治理體系,2022年政府著手布局噪音監管。當前工業噪聲和建筑施工噪聲投訴占比呈下降趨勢,這樣的結果離不開生態環境部及相關部門全方位的監管。環境污染治理上升為國家戰略,地方政府積極對環保政策快速響應。
環境污染是指經濟活動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排入環境, 超過環境容量和環境的自凈能力, 使環境質量惡化。據資料統計。近年來,中國環境污染問題相當嚴重,以危害到人們的生命安全。如今協調資源、環保與發展關系,可見社會對環境的重視是不容小覷的,人們應當重視經濟環保的生產方式。
2022-2027年中國環境污染行業運營態勢與投資前景調查研究報告從我國環境污染防治專用設備細分行業市場占比情況來看,其中環境監測占比最大,為45.38%,其次是大氣污染防治專用設備和水質污染防治專用設備,分別占比30.34%、20.43%,以水污染為例,有關資料顯示,全國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嚴重污染,基本清潔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
經濟學的研究表明, 市場機制可以有效率地配置資源, 但要有一系列嚴格的條件。只有當這些條件都成立的情況下, 亞當·斯密曾經所描繪的神奇的“看不見的手”才能有效發揮作用。如果不具備或不完全具備這些條件時, 就出現市場失靈。
所謂市場失靈, 就是市場機制的某些缺陷造成資源配置缺乏效率, 使市場不能有效地配置公共資源。而這兩個嚴峻的環境問題造成公共資源配置不均,從而導致市場機制紊亂,經濟混亂。
環境保護工作存在正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市場主體對環境改善所帶來的利益并不能獨享卻要獨自承擔環境改善的全部成本。譬如,上游居民植樹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下游居民受益,卻往往不能得到下游居民的補償。所以如果沒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在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會產生廣泛的搭便車的行為,即市場主體從自身利益出發都不愿為環保行動付費而會樂意坐享其成,這必然導致環境保護行為供給的嚴重不足。
居民植樹的私人收益是低的,但社會所得到的社會收益是大的,即具有正的外部性,那么社會收益大于私人收益。但在市場機制的調節下,如果有外部經濟存在的話,則行為者因得不到全部好處,自然不愿意生產使社會福利達到最大的產量。結果使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由于外部性影響,市場機制并不能使環境質量在經濟擴張過程中得到充分的保障,從而出現市場失靈。這也是環境問題產生的經濟根源之一。
《“十四五”噪聲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將發布實施,以加快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噪聲污染問題。2021年,聲環境質量整體向好,但群眾噪聲投訴舉報量持續居高。生態環境部門全國生態環境信訪投訴舉報管理平臺共接到公眾舉報45萬余件,其中噪聲擾民問題占全部舉報的45.0%,居各環境污染要素的第二位。
政策推動解決群眾的噪聲困擾,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領域。2022年噪聲污染防治法正式實施,標志著污染防治攻堅戰進入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
行動計劃的主要目標是通過實施噪聲污染防治行動,基本掌握重點噪聲源污染狀況,不斷完善噪聲污染防治管理體系,有效落實治污責任,穩步提高治理水平,持續改善聲環境質量。
業內人士介紹,我國在噪聲污染防治的相關科技支撐方面不斷取得進展,新建建筑隔聲性能正在逐步提升,鐵路交通噪聲污染防治的技術水平也不斷提高。
噪聲污染防治涉及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領域。源頭防控是噪聲污染防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防治噪聲污染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形成人人有責、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噪聲污染防治氛圍。
我國環境污染防治設備產量下滑,目前與先進國家差距較大,環保投資市場遠遠不夠。在此環境下,環保產業已經變成國家的支柱型產業,環境污染治理市場需求迅速得到釋放,環保產業得到飛速發展,近年來,我國環保產業技術創新活躍,技術裝備水平明顯提升。
以上就是環境污染行業的大致介紹了,如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info/1243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