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汽車、摩托車、大中型拖拉機、內燃機……如今,這些產品的產量,中國已穩居世界首位;中國機械工業的總體產業規模也已超過美、日、德,居世界各國之首。中國裝備工業正以日新月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與世界同類企業的差距在不斷縮小。中國作為“世界工廠”越來越顯得名副其實。
核心技術缺位 外商壟斷嚴重
不少企業急功近利,只顧眼前,不慮長遠,熱衷于“拿來主義”和“逆向發展”。
更令人無法釋懷的是,在高端裝備市場的話語權上,在技術創新能力的較量中,在產業標準的影響力上,在“綠色”發展理念領域,在國際化的營銷經驗方面,在企業現代化管理水平等反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諸多關鍵領域,中國裝備工業大企業與世界同行中的先進企業間的差距要遠遠大于在產銷規模方面的差距。
基礎發展的嚴重滯后,也制約了我國高端裝備的發展。“我們不少企業急功近利,只顧眼前,不慮長遠,熱衷于‘拿來主義’和‘逆向發展’,不愿意在基礎領域和核心技術上下笨功夫,只能眼睜睜看著外商依靠技術壟斷(如發動機燃油噴射系統、挖掘機液壓系統)獲取暴利。”蔡惟慈說。
事實上,裝備工業的一些龍頭企業也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些問題。“我們每年把銷售收入的5%-7%投入研發,研發人員超過5000人。現在,我們的創新能力在全世界工程機械行業都可以說是領先的。”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說。
從裝備大國到裝備強國,中國依然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轉型升級任重道遠。“今后我們既要主攻高端,發展高技術產品,追求產品的高質量;又要夯實基礎,盡快解決加工母機、測控系統、關鍵零部件、優質材料等發展高端裝備的幾個基礎性瓶頸。”。
創新能力薄弱 進口依賴性強
2010年進口額高達157.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2%,再度刷新歷史最高紀錄。
“中國裝備工業這些年發展很快,成績有目共睹,但現在的行業形勢是喜中有憂。”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說。所謂“喜”,一是行業實現了持續的高速發展,且利潤的增長快于工業總產值;二是我國機械產品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比重不斷提高,2010年已達85%左右;三是行業生產條件大為改觀,行業的產品結構、資本結構、地區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等結構調整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憂”。蔡惟慈說,我國裝備工業創新能力薄弱,難以支撐高新裝備發展。以機床行業為例,我國雖已成為機床工具產品的消費額、進口額和工業總產值的三個世界第一,但由于創新能力薄弱,高端產品仍不能滿足用戶需求。
“2008年以來,機械工業出口貿易順差不斷縮小,從2008年的476億美元減少到2010年的僅僅31億美元;今年前四個月,更是轉為逆差47億美元。”蔡惟慈認為,雖然我們不必追求太多的順差,但順差轉為逆差,說明我們的企業和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依然有待提高。
從企業規模看,迄今為止,中國機械工業百強企業仍沒有一家進入世界500強;中國汽車產銷量已連續兩年居全球第一位,但在2010年全球500強的21家汽車制造企業中,雖然已有中國四家企業(東風、上汽、一汽和長安),但它們的排位仍比較靠后,沒有一家進入全球車企前10名。
在國際化的營銷經驗方面,在企業現代化管理水平等反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諸多關鍵領域,中國裝備工業大企業與世界同行中的先進企業間的差距要遠遠大于在產銷規模方面的差距。
本文來源:首都建設報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info/46062.html